雪飞燕、雪游龙、雪如意,北京冬奥会场馆有这么多特别之处让老外频频称赞?

对场馆设计和建设者来说

冬奥场馆的构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由于冰雪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

场馆的赛后利用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2021年10月9日,参加测试赛的雪车运动员在北京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进行滑行。摄影/李木子


构筑冬奥场馆

本刊记者/杜玮

发于2022.1.24总第1030期《中国新闻周刊》


2198米,是北京冬奥会所有赛场里的第一海拔高度,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最高点。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小海坨山。从山顶乘缆车而下,沿途两侧能看到7条白色瀑布般从山上倾斜而下的雪道,仿佛一只停飞于小海坨山上的巨大雪燕。比赛时,运动员从高山之巅滑降,在落差高达900米的雪道上穿行、回转,快如闪电,如雪上飞燕。


高山滑雪中心的西南侧,是“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长1.9公里的赛道,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至山脚。从此地往西北方向百公里,就到了滑雪胜地张家口崇礼,那里有高度达160余米、似如意造型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由南向北,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串联成一条冬奥场馆线路及冰雪运动带。


1924年,首届冬奥会在法国霞慕尼举行。近百年后,这项盛大赛事来到中国。和夏季奥运会有所不同,对场馆设计和建设者来说,冬奥场馆的构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由于冰雪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国内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零起步 从无到有


2018年12月30日,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始动工,两年后,正式完工交付。高山滑雪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起源于欧洲,又称“阿尔卑斯滑雪”。“雪飞燕”拥有着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国内唯一符合冬奥会比赛标准的赛道。


记者到达小海坨山的那天,山脚下风平浪静,但在海拔2150米的露天平台上却是寒风呼啸。高山滑雪中心媒体运营负责人惠士桥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高山滑雪比赛项目大体分为两类,竞速和竞技。前者包括滑降、超级大回转等,后者有回转、大回转等。四年前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中,102枚金牌中有11枚来自高山滑雪,中国代表团只派出一男一女两名运动员参加了回转项目比拼,未能全面参赛。


惠士桥说,高山滑雪中心共有3条竞赛道和4条训练道。竞速和竞技赛道的主要差别在于赛道落差和旗门间距。竞技比赛更考验运动员的滑行技巧,旗门更紧凑些,运动员滑行速度通常在70公里/小时左右。竞速赛道要求更高落差和更长的雪道。竞技赛道平均坡度超过30度,竞速赛道最大坡度接近36度。运动员比赛时速能达到130~140公里/小时。如果再算上运动员回到奥运村的雪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滑行总落差将近1300米。


雪飞燕、雪游龙、雪如意,北京冬奥会场馆有这么多特别之处让老外频频称赞?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图/IC


与大众滑雪所用压得平整一些、更加松软的“面条雪”不同,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对雪的密度和硬度要求更高,需要的是冰状雪。竞速和竞技比赛对雪质也有不同讲究。竞速比赛更追求速度,运动员发力会小一些。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在雪道上留下痕迹更深,因此竞技赛道雪的密度和硬度更高,人造雪的注水量更大。


按照国际雪联的要求,男子滑降比赛场地需要满足的垂直高差在800米以上,也就是说,需要找一座高差不少于800米的山体。但在北京、张家口一带找到这样的山体并非易事。2013年4月,中国滑雪协会秘书长高学东接到了找山体的任务,如果在三个月之内无法找到适合的山体,就意味着中国将不具备申办这一赛事的基本条件。


当时,北京周边十几家雪场及张家口的三家雪场都不满足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的专家又遍访两地群山,最终确定小海坨山为“潜力股”。但小海坨山也并非理想之选,它的东坡有的地方坡度太陡,有的地方又过于平缓。高学东等经过十几次实地考察,初步判定小海坨山南坡的山形地貌满足世界一级赛事的技术要求,最终,将其东南坡定为滑降场地。


李兴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也是此次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在他看来,冬季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中的高山滑雪、雪车雪橇是国内的短板,甚至是空白项目,因此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行都是“零起点”,这也是赛区规划设计的最大难点。


张玉婷是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建筑师,也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副设计主持人、建筑专业负责人。2016年5月,她第一次来到延庆小海坨山时,这里还是一片自然山地。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雪车雪橇中心设在小海坨山南麓,可以使“雪游龙”与“雪飞燕”形成赛区组团,同时就近配套修建冬奥村及山地服务中心。从更大地理尺度来看,它们还能与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形成联动。


“雪游龙”是中国第一座雪车雪橇场馆,也是该项目亚洲第三座满足奥运比赛要求的场馆。钢架雪车比赛时,运动员俯卧在钢架雪车上,头朝前脚向后,风驰电掣一般沿冰道竞速,并会竖向攀至侧壁赛道上。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共设置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有12个弯道竖向翻起。在赛道上运动员要承受接近5个g的加速度,沿赛道滑行1圈只需60秒上下,雪车雪橇的竞赛速度能达到140公里/小时左右。


雪车雪橇比赛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中速度最快、危险性系数高、专业性强的比赛,被称为“冰雪上的F1”。项目对场地要求严苛,场馆建设费用昂贵,后期运维投入不菲。在“雪游龙”落成前,全世界只有16座雪车雪橇场馆,分布在11个国家,有10座都在欧洲,其中德国最多,独享4座场馆。德国也是该项目的头号强国。去年11月27日,中国选手耿文强在2021~2022赛季钢架雪车世界杯奥地利站决赛中,斩获了中国在该项目的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雪橇项目起源于北欧,是一种仰卧在不装舵板的木质雪橇上、沿冰道滑行的运动项目。雪车则由雪橇发展而来,是乘坐可操纵方向的雪车在冰道上滑行的运动项目,又称“雪地之舟”。而钢架雪车,被称为“俯式冰橇”。


设计之初,让张玉婷等人颇费心思的是,雪车雪橇的赛道及配套用房到底该如何设置。因为对这项运动了解甚少,张玉婷团队最初对赛道只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知道是由直道和弯道组合的一条线型赛道”。国内无相关技术资料和指南,而国际经验的封闭性较强且定制化程度高,可参照的价值有限。她前往德国国王湖、法国拉普拉涅、意大利都灵、韩国平昌的雪车雪橇场馆去实地考察。一些场馆由于年头较长,而北京冬奥会赛时的部分设施设备都是临时的,如今呈现出来的场馆已与昔日不同,“只能靠推测”,还有的场馆基本已经废弃。一些场馆出于专利保护考虑,也不愿意过多介绍,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


雪车雪橇中心的设计依靠设计联合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全球知名赛道设计师戴勒负责雪车雪橇赛道及其制冷系统设计。近些年,国际上该项目场馆所设的弯道数基本在16个左右,赛道落差100米上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的垂直落差为121米。张玉婷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一大特点在于设置了国际赛道中少有的半径达27米、380度的螺旋弯。这对于运动员的滑行轨迹控制是一个巨大挑战。另外,第13个弯道出弯过后赛道的起伏、第16个弯道直角弯后的冲线也都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考验。整个赛道是在趣味性、挑战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


设计随聊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图/视觉中国


“基建狂魔”的威力


北京冬奥会整个延庆赛区被李兴钢称为“山林场馆”。和其他室内场馆相比,室外场馆的建设本身要克服山形地势、地质、极端的天气气候等不利条件。高山滑雪中心的修建要依靠直升机、农户的骡马战队向山上运输设备、器材。挖掘机在山顶24小时不敢熄火,因为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一熄火很有可能再也打不着。站在雪车雪橇中心出发区1赛道前,杨晋凯指着身后的石头坡以及拦挡石头坡的铁丝网说,铁丝网下面筑建了三道很深的挡土墙,“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泥石流或者小的地震发生情况下,山包会塌下来,将整个出发区1冲毁”。


雪车雪橇中心所在地位于一条山脊之上。山脊东西两侧均存在陡壁,这使得场地整体地形复杂、用地局促。因此建设配套用房须向三维空间发展,也就是说房子要一层层“摞起来盖”。国外雪车雪橇赛道大多建于山地的北坡或阴面,但延庆赛区山地北坡过陡,无适当场地。“雪游龙”设在山地南坡,也意味着要增加额外工程量。按国际雪联要求,赛道建在南坡,就要避免全程阳光照射对赛道冰面的影响,因为这会导致冰面软硬不一,也会推高赛道的维护成本。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由于气温上升,赛道阳光照射太充足,雪橇比赛延期,但最终未能完赛。雪车比赛只能在另一个赛道举行。


李兴钢团队提出并设计了TWPS(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即根据赛道宽窄、弯道情况、延庆当地10月到第二年3月太阳辐射角度,为赛道“量身定制”了悬挑遮阳棚。“遮阳棚悬挑长度从5米5到13米5不等,这是一个对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模拟的结果,让遮阳棚设计更合理化,避免工程建设上不必要的浪费。”张玉婷说。赛道还配有遮阳帘,赛时遮阳帘会全部打开。观众可沿着赛道旁的伴随路观看比赛。在赛道的背侧、不影响观众观赛的位置,还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挡风背板,可以有效解决山间夜晚风大的问题。


雪车雪橇中心所处区域部分地块为较厚湿陷性黄土土层,容易产生附加沉降,地基不稳定。雪车雪橇长达1975米赛道的选址地下都是小碎石,也属于不利地质条件。因此,这个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地基处理,将冰面赛道稳定而牢固地支撑起来。雪车雪橇中心的施工总承包单位上海宝冶集团在地下打了1000根左右的人工钻孔桩。钻孔桩上方为混凝土U型槽,U型槽中设置有支撑赛道的混凝土立柱。


延庆赛区场馆规划设计同时,张家口崇礼赛区古杨树场馆群规划建设也同步启动。王敬先是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场馆建设二处副处长、古杨树场馆群设施经理。2017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向九个欧美雪上运动强国驻华大使馆发出外交照会,请其推荐有雪上场馆设计经验的建筑设计公司参与规划方案征集。之后,加拿大、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五国的方案胜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张利领衔的团队对上述方案整合,并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雪如意”造型。


跳台滑雪运动员由助滑道滑出,在空中呈抛物线飞行,最终落抵着陆坡,运动轨迹为“S曲线”,正好似如意的手柄,跳台赛道也呈S型,设置大跳台和标准台。为赛后利用着想,张利团队还在“雪如意”顶部出发区,设置了顶峰俱乐部。这是世界跳台滑雪场馆中首个大型悬挑建筑物,充当“如意”的头部。比赛专业设施设备由国际团队协作完成。跳台坡面曲线由国际雪联跳台建设委员会主席Hans-Martin Renn亲自操刀;助滑道设备来自斯洛文尼亚MANA公司;芬兰工程师和中国同行一起负责落地区混凝土灌注。


北京冬奥会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图/视觉中国


北京冬奥会“雪如意”场馆坐落在古杨树场馆群的西北部。之所以选址这里,是因为场馆所处山体有一个山坳,像一个碗。张家口冬季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山体碗状面正对着东偏南,这样就可以作为一个屏障,将风挡住。跳台滑雪是一项对风极为敏感的运动,要求瞬时风速小于3米/秒。“雪如意”前方开阔和平缓的山谷也为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提供了理想场地。历届冬奥,跳台滑雪、越野滑雪与冬季两项三个项目的比赛场地都会构成一个场馆群,便于互借赛道训练和备战。


王敬先说,世界范围内400多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依山就势,将助滑道、着陆坡贴合在自然山体上建造而成,没有更多附属设施。这样建造的优点是成本比较低,赛道简洁自然,工程的土方量和工程量比较小。另一种,是将场馆打造成为标志性建筑。其赛道修建也大体与山形地势相吻合,但会依据场地特点、建筑造型,对场馆进行一些提升。两类场馆中前者居多,“雪如意”属于后者。


为达到国际雪联设计的建筑剖面曲线以及符合如意造型,“雪如意”跳台需要用钢筋混凝土柱子将助滑道架到一定高度,着陆坡基本贴在地面。建设团队采用了136根桩柱,最高架空高度达到30米,坡度最高达37度,最深桩基深20多米。对于山形高于设计曲线的地方还进行了挖方。张利说,最初施工三四个月,施工队都在安置人工钻孔桩,这会明显增加工程量。但赛道不紧贴地表,也会减少对生态地质的破坏。地表径流会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重新带回山谷,对于生态环境恢复也有益。


实际上,“雪如意”赛道朝向在建设过程中还经历过一次重大调整。2018年6月,国际雪联专家来现场考察,那时“雪如意”还是朝东偏南30度。专家考察后决定把“雪如意”朝向调整为现在面向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所在山谷方向。这会让运动员在飞行时有更加愉悦的感受,视野更加开阔,腾空0.3秒的瞬间里还能看到远处明长城的遗迹。


“雪如意”顶部的顶峰俱乐部是一个“飞碟”式的、空心的圆环。悬挑部分距地面高度为37.5米。外径圆直径78米,内径圆40米,形成3900平方米的环形场地。王敬先说,顶峰俱乐部内部采用了大量悬挑结构,使用钢材超过1600吨,通过详尽受力计算,能让顶峰俱乐部“漂浮”在空中。施工过程中,先要用39根钢结构搭建脚手架将“飞碟”支撑起来,待其形成稳定结构后,再将支撑柱撤掉。最终安装的偏差不到2厘米,远远小于标准偏差5厘米。


彰显力学与结构之美的,还有位于北京城中轴线附近、与“鸟巢”“水立方”相距几公里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郑方是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从2003年至今,他服务了两届奥运会,打造了7座奥运场馆。国家速滑馆是在2008年奥运曲棍球场和射箭场两个临时场馆地址上新建而起。


郑方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冰丝带”是国内最大跨度的单层索网屋顶体育馆。四周屋面的建设要先搭建起斜向钢索,再安装竖向S型钢龙骨,然后将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型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形成玻璃幕墙。最外层加装由圆管玻璃构成的22根冰丝带。


冬奥场馆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图/新华


赛后利用才是对场馆更长久的检验 


赛后场馆利用是世界性难题。李兴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际奥委会提出一个“白象”现象,就是指消耗庞大资源却没有物尽其用或无价值的计划或设施,这是奥运会今后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即场馆的再利用成为奥运会举办地必须解决的一大挑战。


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规划,未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用于中国国家队和国内外专业队的训练和国际赛事的举办,同时赛区内还将建设多处大众滑雪道。在非滑雪季,将开展山地徒步活动等户外活动。


对中国来说,冬奥一些赛事专业性过强,场馆专业性过高,以及个别项目在民众中普及度不高、民众参与度不强等因素,共同提升了场馆的赛后利用难度。王敬先说,就跳台滑雪而言,北欧一些国家国内会有多个跳台滑雪俱乐部,比赛或训练都会用到相应场馆。国外大众对于跳台滑雪也非常认可,周末会去观看俱乐部间的联赛。国外还有很多小型跳台,可以让民众从小就体验和尝试这项运动。相比之下,国内只有大型跳台,基于跳台滑雪的难度与风险程度,一般观众和游客难以直接参与。“冰强雪弱”也一直以来是中国奥运军团面临的困局。1980年首次征战冬奥会以来,在中国军团在迄今为止获得的13枚金牌中,只有一枚出自雪上项目。


伍斌是北京雪帮雪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滑雪产业资深研究者。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目前国内的大众滑雪项目,指的就是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至于跳台滑雪与越野滑雪,市场基础较为薄弱。国内虽有700多家大众滑雪场,但良莠不齐,绝大多数雪场条件较差,标准相对较低。在伍斌编著的《2020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中提到,全国范围内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雪场只有28家,近几年在这些雪场滑雪人数占总滑雪人数的比例在17%左右。


冬奥会


在伍斌看来,未来高山滑雪中心向大众开放后,最大的挑战在于运营成本,就看能吸引多少客流量。如果将其打造为面向高段位滑雪爱好者的雪场,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能适应这样雪道的人数可能较少,需要平衡这一现实。


雪车雪橇运动更非一般人能驾驭的项目,因此,“雪游龙”未来的命运充满更大变数。当车橇速度达到130公里/小时以上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头颈部、四肢或胸腹部不同程度受伤。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前夕,21岁的格鲁吉亚雪橇选手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在一次适应性训练中失去对雪橇的控制,飞出赛道并撞到一根铁柱子上,不幸身亡。世界范围内,雪车雪橇中心运营良好的案例也只占极少数。曾举行1972年冬奥会的日本札幌雪车雪橇比赛赛道已被拆除。


张玉婷说,北京冬奥会之后,雪车雪橇中心除用于国家队、国外运动员训练,举办世界杯等高水平赛事外,部分区域将改造成商业运营和生态恢复研究中心。赛道预先设计建设了青少年出发口,培养青少年滑行。并在380度螺旋弯北侧设置一大众体验出发口。杨晋凯说,大众出发口的海拔在935米左右,出发区1的海拔在1017米左右。也就是说,大众体验赛道的垂直落差已由专业运动员经受的121米降至40多米,滑行速度将下降不少。


但问题在于,“雪游龙”每天接待的客流量要达到多少,体验价格达到多少,才能覆盖运维成本。雪车的价格也不菲,英国国家队的一辆雪车价值约10万欧元,约合70万元人民币。


张玉婷说,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屋顶还设有步道游廊,使游客在观赛之余还可以沿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在张利看来,仅凭专业的体育运动本身难以做好赛后利用。过去几届冬奥会中,跳台被废弃的案例不少。即便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跳台场地设在欧洲滑雪圣地——意大利的塞斯特列雷市镇附近,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雪如意”采取不同策略。顶峰俱乐部设置多功能空间,出挑部分可更多供游客漫步、游历,后端可开展一些会议、论坛、展览等聚会性活动。跳台赛道两侧还各有近八百级台阶,可开展徒步登山活动。王敬先说,还可以考虑从跳台出发区到结束区设置溜索,游客顺着钢索从出发区一路滑下。


“雪如意”的结束区也并没有像其他跳台滑雪场地那样设置便于运动员减速的“反坡”,而是设置成了平地。6000人看台的中间是一个标准足球场,可以举行球类项目的比赛,还能举办文艺演出。在瑞士设计团队的启发下,在古杨树场馆群,还建有一座连接“雪如意”、冬季两项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的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冰玉环”。“冰玉环”周长3公里,距地面高7米,宽度在15~24米不等。赛后将用于休闲、健身、公共活动等功能。步道预留了自行车道的宽度,赛后可以组织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


冬奥会体育馆

国家速滑馆。图/新华


张利认为,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要让场馆从为“超人”即专业运动员准备转向为“常人”服务。在他看来,评判一个奥运场馆有没有赛后利用潜能有一个重要衡量指标:2.5小时。即人群从步入冰玉环到游览完“雪如意”、冬季两项中心、越野滑雪中心,整个停留时间如果能达到2.5小时,“我们就认为其作为赛后目的地的潜力就没问题。如果达不到,我们就要在某些地方作一些改进、提升,以提高人群的停留时间”。


作家曾哲在其关于2008北京奥运建筑的《觉建筑》一书中写道:业内人士认为,办一个奥运会,最后从整个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两条来衡量,第一条就看你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国家是不是积累了相当殷实的财富,基础是不是强,而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第二就是看这个城市或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社会福利是不是真正提升。


当2021年“雪如意”完工时,张利怀有着一种期待。场馆经历了层层的验收,“但真正验收是比赛以及赛后利用,当一座建筑真正进入到人们生活,要看它怎么生长,怎么表现。”张利说,“北京冬奥会比赛是一次检验,赛后5年10年这一建筑能多大程度和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个检验。”他有一种专业上的谨慎的乐观,要看这一建筑的构想、设计、建造出的成果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免责声明:

图片文案来源于2022.1.24总第1030期《中国新闻周刊》,仅供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作品版权由斯堪迪纳维亚解释,发布于扮家家室内设计网,不限制作品用途,转载需注明原创作者及出处。
11
最新点赞
分享给QQ好友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QQ空间
60 分享 已收藏 收藏

评论(0)

大神,别默默的看啦,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相似素材下载
签到
客服

已有583,358设计师加入了扮家家

约可免费渲染10张图 img 5秒注册领取
img